三上第八单元阅读训练要素解析与教学思考
部编版三上第八单元:
如何解读和实践“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这一学习目标
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主要有两点,读的方面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写的方面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这篇文章重点讨论“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1
“默读”,并不是到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才在阅读实践中运用的读书方法。从生活中的阅读常态来看,很多一二年级小学生在自由阅读时,就已经在运用默读的方法了。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和内容”中,第一学段就提出了“学习默读”。部编版教材第一次明确提出“默读课文”,是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雪孩子》一文的课后练习题中:“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第二次是在同册的第八单元《纸船和风筝》一文后。两篇文章后面的默读要求一致,给人的感觉是为学习“默读”而安排的默读,更像一种游戏。接下来是在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千人糕》一文后:“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然后,第四单元《枫树上的喜鹊》:“默读课文。文中反复说‘我喜欢’,说说‘我’喜欢的是什么。”第八单元最后一篇文章《羿射九日》:“默读课文,不要指读。”三年级上册有明确默读要求的,第八单元之前,有第一单元的《不懂就要问》、第三单元的《那一定会很好》《一块奶酪》、第七单元的《父亲、树林和鸟》,其中前三篇是略读课文。这四篇文章的默读,都有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的任务。
以上梳理,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问题。其一,默读并不是一定要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之后才会实际运用的一种读书方法,即使没有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过默读,实际阅读生活中,人们(包括儿童)也会不知不觉运用之。其二,教材中的默读要求从作为一种阅读形式的感知到作为一种阅读方法的运用,是循序渐进地渗透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三,教材中从二年级上册到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之前,默读安排密度很小,方法和任务的学习缺乏联系性和层次性。其四,语文课程标准一二学段中默读的要求,分别是“学习默读”和“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但教材在二年级就已经要求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了。从阅读者实际运用默读方法来考量,课程标准的目标定位可能显得过于随意,而不是教材的要求“超纲”了。
再来看看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八单元之前的默读要求分别是怎样的。第一单元《不懂就要问》——
第三单元《那一定会很好》《一块奶酪》——
第七单元《父亲、树林和鸟》——
我们会发现,这些文章阅读中的默读,作为一种方法和策略,已经将读的形式(默读)与读的过程(边读边思考)、读的目的(通过默读思考解决具体问题)融为一体了。那么,第八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的再明确和再提升,其目的主要是从比较集中的方法实践中形成能力——带着问题默读并形成理解的能力。
2
第八单元有四篇文章,分别是文言文《司马光》和现代文《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主要借助三篇现代文的阅读学习来落实。
如何在课堂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默读方法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初步养成默读思考的习惯、形成新的读书能力,是进行单元学习目标定位和整体学习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从上面的梳理分析得知,在此单元之前,从二年级开始,教材中就已经安排了学习默读的目标任务。学生已经有了运用默读方法读书的一些经验,那么,在运用默读方法阅读本单元文章时,教师应该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在之前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这是学语文学阅读的应有之义,明确这一点,可以避免让“教课文”遮蔽了“教语文”。
哪些有关默读的经验需要唤醒,或者说复习一下呢?一是怎样读书叫做“默读”,默读要注意什么——不出声,不指读;二是默读的同时可以做什么——可以了解文章内容,可以思考具体的问题——这些在第一、三、七单元中都有过课堂实践。
所以,教师要明确地认识到,本单元的学习,是一个集中运用默读方法并初步形成相关阅读能力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有层次性、循序渐进的。
先来看看《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三篇文章中明确提出的带着问题默读并解决问题的要求。《掌声》——
《灰雀》——
《手术台就是阵地》——
细读三篇文章的默读要求,我们会发现:《掌声》一文的默读,第一个问题指向内容信息的提取,第二个问题是在提取信息、发现联系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形成理解;《灰雀》的默读思考任务,直接指向了“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不仅直接指向理解,而且是整合、联系整个故事背景和内容的思考理解。
从《掌声》到《手术台就是阵地》,默读思考的问题,是从浅显到逐步深入的,隐含的目标追求就是学生默读思考的能力是一步步得到发展和提升的。其中,《手术台就是阵地》是略读课文,是检验学生独立运用习得的读书方法策略,真正促进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学习《掌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构起如何带着问题默读的路线图,即在默读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有规划,有思路。联系已有的默读思考的经验,可以先通过默读,整体了解文章围绕掌声写了一件什么事;再带着“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动笔圈画有关信息,理解信息本身的意思;然后带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问题,在文中找到促成英子不同表现的原因,理解“变化”与“为什么变化”间的因果关系。学习《灰雀》,要将在《掌声》中习得的方法、思路运用到问题解决中来,要引导学生思考,要弄明白“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先要解决哪些问题(先知道“列宁和小男孩分别说了什么”,再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说”)。自主阅读《手术台就是阵地》,课堂上重点交流的问题,应该是让学生交流清楚自己是怎么在默读中思考、解决问题的,而不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本身。
最后赘述一点,《灰雀》一文后面的思考题1和2,顺序调换一下,才符合阅读理解的实际——如果不明白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就不可能读出适切的对话语气。
下面的关键词
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